其實我認為沒有所謂正確的管理心態或是方法,只有適合的方式和合宜的態度。
為什麼這樣說呢?不知道大家有發現嗎 ?
很多企業的高階主管常常閱讀大前研一或是彼得杜拉克的書,研讀他們的管理行為和做法,可是當這些東西移轉到企業之後,都是原汁原味嗎 ?
再舉一個例子,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是在說傳承和移轉,舉的例子是亞都麗緻飯店,飯店以服務微亮點,而嚴長壽及嚴心鏞兩位大師也不藏私的將飯店管理的心得轉化成文字和一系列課程,可是沒有一家飯店真的可以照單全收其內容,或是說完全複製成功。
難道這裡面的內容和方法有不恰當的地方嗎 ?如果沒有為何沒有企業完全照做呢?書中的心態和方式不是都是最"正確"的嗎 ?
其實應該這樣說吧,我在想有下列幾個原因可以分析:
1.時代的變遷。
以前是權威,沒有人敢或是會懷疑主管的管理方式或是心態,所以很多事情就是一綱一本的進行。但是現在對於很多事情,經營者或是主管面對下面的聲音,不得不在管理上有很多版本或是彈性,所以管理這件事變得複雜,如此之下有誰可以確認這樣的管理方式或是心態是所謂的正確或不正確呢?
2.我們雙方的價值觀不同。
這裡不僅只有說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還有每個時段的經營者,大家看到的未來和方向不同,價值觀也不同,所以對於同一種管理方式,在不同人的應用下,真的還可以分辨出誰的心態是正確的嗎?而被管理者,是否也會站在自身的立場去思考和解讀這樣的管理方式和心態有正確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但是尺的度量標準及方式不同,是否也影響了所謂正確或不正確呢?
3.大環境的影響
當大環境景氣好,公司給予很多正向積極的獎勵措施,這時候幸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經營管理主管都是正確心態在積極經營公司,但是當環境差時,需要以業績來決定誰有高薪資,誰被需要時,管理者的管理方式與心態,卻又變的可議了。所以這標準是?
說到這裡,為大家整理我的重點:
沒有正確的管理方式及心態,只有適合的管理方式和合宜的心態。
因為制度是死的,但是人是活的,心態隨著人的經驗、背景等會調整和轉變,所以每個主管都只是在找適合和合宜的方式及心態,並且隨著時間、事件、人物、過程等在變動時,自然就會有不一樣的轉變,同樣都也會一直受到衝擊和挑戰。
沒有以不變應萬變的道理,只有以萬變應萬變的方式。
arrow
arrow

    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