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同學問,如果是以學校角度來看,學校還可以做些甚麼?
我不是學校方,我從企業方的角度來看,我們與學校之間的合作還可以再多一些甚麼呢?
1.其實我認為以硬體來說:⋯⋯
A.學校可以將攤位做分類,其實我看不出來,每次的攤位學校到底是以甚麼來安排每個公司的攤位?
我常去的狀況是,左邊有遊戲廠商,前面有面板廠商,右邊有傳產業,其實我認為學校應該要再細分廠商,比如遊戲廠商一區、面板廠商一區,不要只是粗分或是隨便分,這樣做有甚麼好處呢?
第一個好處:
學生如果想要比較,這不就很清楚嗎 ?而且想要應徵同一種產業的學生就不用到處跑,甚至找不到廠商,而各家同產業的廠商聚在一起,也可以知道對方有哪些招募優勢,我們也可以做良性的競爭,而這不都會是讓學生受利嗎 ?

第二個好處:
如果某些系的學科老師願意帶頭來帶學生參加廠商面試,這不就很方面,學校老師整合學生一起去一個區塊讓同學面試,老師也可以了解業界的狀態,還有該職缺職涯規劃得部分嗎 ?有些東西不是在談實習時會知道的,畢竟現在是畢業後工作,和實習大不同,況且多了解企業對於學校的教學方向、實習公司的選擇,也會多一些想法。

第三個好處:
學校也比較容易做現場管理,有時候服務的學生和老師都搞不清楚哪個廠商在哪裡,結果光找廠商,或是要拿東西給特定的廠商都花掉不少時間,也造成廠商在招募作業中遇到狀況卻沒有被馬上處理。

B.很多學校都會希望把場子炒熱,結果就有很多餘興節目,所以廣播聲不斷,但是坦白說,我從來都沒有聽清楚過,這些人說甚麼?反而造成與學生面談時聲音要很大聲,我們雙方才知道對方再說甚麼?然後一場活動下來,我已經喉痛聲亞。所以這部分的安排是否可以再精緻一些,妥當一些。

2.以作業面來說
A.觀念的建立
明明學生都知道明天會有廠商來做校園徵才,有多少系或是老師會提醒學生明天會遇到面試要填寫求職資料,要求學生要先做準備,至少要把履歷表做好。
B.資料、數據的建立
再來廠商名單都已經有了,有沒有請同學先選好自己的前三志願,並要求學生去了解自己的前三志願的職務的條件和待遇,回來在學校課程中做分享,一般學校都只是拿著類似闖關的券,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要去找廠商面試,可是到最後很多學生都只是來蓋章,為了抽獎或是拿獎品,那這樣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不是嗎 ?
如果學生覺得廠商不是自己所希望,那是否再邀請廠商前,學校就要做學生的意見調查,知道學生比較希望是哪幾家廠商或是希望多一些哪種產業的廠商,畢竟考量的是學生的需求,.就算無法被錄取,至少學生在過程中了解,自己還有哪些是不足的,原來心中的大廠真時的狀況還有如何做招募的挑選,福利待遇等等,我覺得這些意義也都是很正面,很棒的資訊。(若是平常自己投遞履歷表,都不見得有機會可以知道,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教育,甚至對在校生有當頭棒喝的感覺)

我曾經到過一場校園徵才,坦白說那天廠商的人都比大四生多,所以那一天很多廠商都提前離開,這真的是一件很令人可惜的事情,學生只要沒有畢業,學校就有強制力,既然要辦活動就要動員學生,否則廠商來一趟的成本加上活動的成本,全部都化為烏有,然後學生也會覺得這根本沒有意義和收穫,最後就變成都是惡性循環。

另外學校對於招募的整體狀況也只有用一張意見表做結束,請問學校知道多少學生有去廠商攤位給予履歷表?之後有多少學生被邀約面試?最後有多少學生被錄取嗎 ?而在這些學生中有多少學生過試用期後仍存活?
這些資料不重要嗎 ?那怎樣評估?哪些廠商明年可以繼續邀約,因為他喜歡貴校的學生,而貴校的學生是他想要的人才?所以每年的校園徵才到底是怎樣挑選廠商?哪裡來的挑選標準?

還有學校提供給廠商的資訊,我從來都不是從學校給的資訊中知道,學校有哪些科系,都要自己上網去查,如果有心想要聯絡系上表示自己企業會於徵才日擺攤,或是希望可以先給予系上一些資料的廠商都要自己去查,另外本次有多少學生是符合校園徵才的目標的,其中各系的比例,這資料也沒有給,那廠商如何去計算要準備多少份資料,所有有到後面廠商連基本資料表都沒有了,還在場上繼續徵才,這不是很怪嗎 ?

以上是我先用大方向說明一下,我的建議和想法。

arrow
arrow

    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