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分享了很多文章在我的粉絲團,文章是關於自動化也有人工智慧等。
這些文章代表著時代的演進,人類的生活將會越來越便利,很多事情可以透過機器、機械等輕鬆就完成。
但是這件事情也意味者,我們面臨的職場已經不能是只有苦勞,或是任勞任怨,又或是只有一技之長了,而是要能創新,不只是創造新東西,還要能創造附加價值。
而已經在職場中的人,要開始思考怎樣讓自己的工作更有附加價值,而不是一層不變的繼續重複的工作,這樣總有一天會被取代的。
千萬不要等到你的工作已經沒有價值或是已經被取代,才覺醒要去學習新技術。最近已經有位大老說了這樣的話。
所以找工作的已經在工作中的應該要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學習新的東西,接觸新的事物。
很多人會抱怨:
每天工作哪有時間?
找工作的時間都不夠了,哪有時間學習?
還有人也會說公司都不用新技術,我學了也沒有用!
請不要再找藉口了,請面對現實,很多公司已經將成為黃昏產業,很多公司即將面臨重大危機,很多你現在口中的不可能,已經都將發生了,如果你只一廂情願地看待事情,那麼找工作這件事情就會一直重複的發生。
更重要的事情是,你找到的都不會是好工作。
最近我從書中得到一句很棒的話:
書中寫:
學習是以具有生產力的方式,持續提升一個人的創造、思考、連結、行動能力,學習是與生俱來的。
所以請拿出自己的本能,除了享受生活外,別忘了要提升自己。


https://www.inside.com.tw/2017/05/25/self-driving-bus-taipei


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我一直在想,在職場上我們應該像甚麼?當然有很多種,不過我突然靈光一閃,想到,我們應該要像一顆內餡飽滿,皮薄剔透的水餃。
怎說呢?
水餃內餡一定要肥瘦合宜,過瘦就會口感很乾,過肥就會油膩,這兩種口感都不好,也會讓人無法一口接一口。另外內餡口味要分明,看是要牛肉、豬肉、羊肉、海鮮或是素的,混搭容易有不好的味道或是影響口感,所以就算要混搭也要有一個主軸和合宜的比例,才會讓人有豐富的層次和口感。
水餃的皮,也是非常要注意的,皮的彈性要佳,不然容易露餡,要能完全包覆內餡,才不會在煮的時候讓湯汁和肉餡通通跑出來,另外不能過厚,太厚的皮,會把肉餡的滋味給遮蓋掉。
再者皮和肉餡合一時,若肉餡過少,感覺就像吃白麵皮,如果肉餡過多,會顯得膩口。

你看這是否真的像是在職場的我們需要追求目標。
一個內餡飽滿,皮薄剔透的水餃。
我們的外表要像水餃皮一樣,遮掩我們的一切,一方面避免別人一下子把我們都看穿,或是露了餡,但是不能是一張過度寬厚的水餃皮,因為這樣扁扁白白的,沒人喜愛、不討喜,同時會被認定是沒有啥料。所以,要稍微剔透隱隱約約看到裡面的肉餡,卻又一點不露,這樣才誘人。
我們的內裡(當然是一顆水餃最重要的部分),一定要有一個主軸就是專業,千萬不可以過度或是胡亂的混搭,也就是甚麼都會,甚麼都不專精。而且內餡除了要有主軸外,還要有層次,千萬不要華而不實,或是中看不中用。

最後在滾滾的職場熱鍋中,經過冷熱交替,皮不但不會破且更具彈性,內部餡料在熟成的過程中已經釋放出誘人的香味,令人食指大動,才算是最成功職場上的餃中之寶。

20
文章標籤

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曾經有過的面試經驗,面試主管問,身為人資你有辦法在一個星期內判定這個新人是否可以勝任工作嗎 ?
我能理解這個問題的背後有著許多企業想要解決的人力問題,包括:
1.需要有人可以馬上披掛上陣
2.流動率太高,訓練的速度來不及補人
3.不適任的人無法達成企業目標,卻又一直影響品質和速度
4.一線主管的無奈,缺人卻又找不到即戰力,整體業績下滑或是主管自己忙碌,無法兼顧其他事情。
但是我必須要說,人資不是神,其實不僅是這樣的判斷需要經驗的累積外,更需要客觀的依憑當依據。
其實在企業我們也常會發現,很多質很好,或是說聰明學習快的人才,常常在整體的學習過程中,不但反應快,學習速度也快,但是通常留存率不高,原因不外乎是,既然這些對我而言這麼簡單,為何我的薪資不該和其他人一樣啊?又或是這些我都會了,每天反覆做的都是這些,然後越做越沒有興趣,所以就離職了。
反而是一些需要時間學習的人才,反而留存率高了些,在學習上也許各方面都還需要時間來調整,但是卻珍惜好不容易學會的東西,不但在學習過程中努力,還會自己練習。
所以就算判定了一個人在短期內可以學習完成並勝任工作,但最重要的是,他是否會留下仍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不能留下來,企業就必須招募、訓練一再重來,這樣也省不了多少成本。
另外很多企業希望能一直調整訓練,讓所有的學習過程時間簡短,然後內容不變,其實真的也不是做不到,但是我要反問,調整加快了訓練步伐,對於企業原本的人員來說,應該沒有問提,但是從外面新進的人員他是否能消化和吸收呢?
其實如果不能扎實完成訓練,人才流失得更快,這其中的道理應該不需要再多說明。在不扎實的訓練下,損失人才不是企業最大損失,最大的損失是不經由扎實的訓練,就會造成服務或是產品的品質出現問題,商譽損失豈不更重?
所以企業常用要減少企業成本來思考訓練,希望有方法來做快速學習和驗證,但是這之間真的有正相關嗎 ?學習速度與驗證與留存率又有正相關嗎 ?
這個習題值得大家想一想!!


文章標籤

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哀~~人資的位子真的很奇妙,所以與主管和員工之間的關係很微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管A:為什麼C員工說我們的規定很多啊?
人資(內心莫名其妙,因為主管你不是很清楚我們的規定嗎?)但是還是婉轉的說:有嗎 ?發生甚麼事?
主管A:員工說新人訓練講一堆規定,他覺得我們規定太多,她不習慣所以想要離職。
人資:但是我們新人訓練的內容是經過各單位主管確認才施行。
主管A:我怎麼知道你們怎麼訓練的阿!!總之我欠人,現在他要離開,你們說怎辦?

人資除了嘆息外,還有一堆疑問?到底是發生甚麼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管B:這個員工屢勸不聽,績效不彰,人資你去處理一下。(資遣)
人資:請問主管有寫改善建議或是有警告信嗎 ?
主管B:哪有時間但是我都有口頭告訴她拉。
人資:所以員工都有很清楚,這樣下去的結果。
主管B:我怎知道他怎樣想?該講我都講過了。
-----------處理員工時
員工H:為何要處理我?
人資:主管說有和你口頭說...(話都沒有說完)
員工H:說甚麼?就說要改進阿,沒有說其他的阿
人資:但是主管是說有告訴你要限期改善
員工H:但是只有限期改善,又沒有再說甚麼
人資:那我們請主管一起把事情說清楚
--------與主管B溝通中
主管B:你是人資ㄟ,處理員工是你的工作,我還要去說甚麼?
人資:但是員工與您的在這件事情認知上有落差
主管B:那是他的問題,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你到底是怎樣處理事情的,總之後續你繼續處理。
-----------人資單獨繼續處理員工
員工H:怎樣,現在要怎樣
人資:因為我們發您在工作上的表現與我們所需要的績效有落差,經過主管幾次溝通和改善都還是無法達成,所以要將您資遣。
員工H:沒關係,我會檢舉你們。
----------幾天後收到調解通知
老闆與主管:人資你到底是怎樣辦事情的,看看現在要怎樣處理。

人資又陷入嘆息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資的工作真的吃力不討好,明明有規章,當大家不按章辦事時,出了問題,人資要負責擦屁股,沒有第二句話,明明可以好聚好散的事情,總是要劍拔怒張時,才會叫人資出來水裡來火裡去平息戰火。

各位要當人資,沒有兩把刷子,可別輕易嘗試。


文章標籤

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08332057594635&id=1100301776


文章標籤

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我認為沒有所謂正確的管理心態或是方法,只有適合的方式和合宜的態度。
為什麼這樣說呢?不知道大家有發現嗎 ?
很多企業的高階主管常常閱讀大前研一或是彼得杜拉克的書,研讀他們的管理行為和做法,可是當這些東西移轉到企業之後,都是原汁原味嗎 ?
再舉一個例子,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是在說傳承和移轉,舉的例子是亞都麗緻飯店,飯店以服務微亮點,而嚴長壽及嚴心鏞兩位大師也不藏私的將飯店管理的心得轉化成文字和一系列課程,可是沒有一家飯店真的可以照單全收其內容,或是說完全複製成功。
難道這裡面的內容和方法有不恰當的地方嗎 ?如果沒有為何沒有企業完全照做呢?書中的心態和方式不是都是最"正確"的嗎 ?
其實應該這樣說吧,我在想有下列幾個原因可以分析:
1.時代的變遷。
以前是權威,沒有人敢或是會懷疑主管的管理方式或是心態,所以很多事情就是一綱一本的進行。但是現在對於很多事情,經營者或是主管面對下面的聲音,不得不在管理上有很多版本或是彈性,所以管理這件事變得複雜,如此之下有誰可以確認這樣的管理方式或是心態是所謂的正確或不正確呢?
2.我們雙方的價值觀不同。
這裡不僅只有說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還有每個時段的經營者,大家看到的未來和方向不同,價值觀也不同,所以對於同一種管理方式,在不同人的應用下,真的還可以分辨出誰的心態是正確的嗎?而被管理者,是否也會站在自身的立場去思考和解讀這樣的管理方式和心態有正確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但是尺的度量標準及方式不同,是否也影響了所謂正確或不正確呢?
3.大環境的影響
當大環境景氣好,公司給予很多正向積極的獎勵措施,這時候幸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經營管理主管都是正確心態在積極經營公司,但是當環境差時,需要以業績來決定誰有高薪資,誰被需要時,管理者的管理方式與心態,卻又變的可議了。所以這標準是?
說到這裡,為大家整理我的重點:
沒有正確的管理方式及心態,只有適合的管理方式和合宜的心態。
因為制度是死的,但是人是活的,心態隨著人的經驗、背景等會調整和轉變,所以每個主管都只是在找適合和合宜的方式及心態,並且隨著時間、事件、人物、過程等在變動時,自然就會有不一樣的轉變,同樣都也會一直受到衝擊和挑戰。
沒有以不變應萬變的道理,只有以萬變應萬變的方式。

文章標籤

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